不让“下班后生活”成为监督盲区-中共黄冈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黄冈市监察委员会
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|黄冈市人民政府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> 廉政视点>> 理论纵横
不让“下班后生活”成为监督盲区
发布时间:2017年08月23日  来源:黄冈市纪委监委  作者:江朝辉  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

近年来,英山县纪委不断创新监督方式,多措并举,强化党员干部“八小时”外监督管理,促使党员干部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。据统计,今年1-7月份,共查处党员干部“八小时”外违纪违法问题12起,形成了有力震慑 (《黄冈日报》2017年8月21日二版报道 ) 。      

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,而加强权力的监督是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关键。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党员干部的“生活圈”、“社交圈”、“家庭圈”也不断扩大,党员干部“两面人”生活的现象比较突出,即在“八小时”内是一副面孔,在“八小时”外又是另外一副面孔,“台上反腐败,台下搞腐败”。加上现在的交通、信息传输发达,为党员干部“八小时”之外的下班后生活大大提供了机会,利用手中公权力,大搞权钱交易、权色交易的违纪违法行为也都是发生在“八小时”之外。因此,加强党员干部“下班后生活”的监督,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。    

常言说,“身边无人时,更能显示真实的自我!”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不做坏事比较容易,而在独处时也能一样不做违反道德准则和党纪国法的事,则需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。因此,工作时间以外的活动,往往更能真实的反映党员干部的“德”,而且工作、生活、业内、业余是紧密相连,互为作用的。一个“下班后生活”表现差的干部,很难想象能在工作上遵纪守法,甚至建功立业。    

近年来,党员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多发生于“八小时”以外, 如何突破“八小时”之外这一监督 “盲 区 ” ,英山县纪委的做法具有很现实的借鉴意义。加强党员干部业余时间的管理,引导他们热爱本职、遵纪守法,真正做到上班与下班时一个样,从英山纪委的工作实践来看,一方面要加强日常监督 ,让监督 “探照灯”从工作时间照到“八小时之外”,从“工作圈”照到“生活圈”“朋友圈”“休闲圈”,切实抓早抓小,动真碰硬。同时还要将党员干部“八小时”外表现情况作为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。笔者以为,不让“下班后生活”成为监督盲区,还需从四个方面发力。    

持续加强教育引导。利用短信、微信等新媒体手段,为党员干部推送“廉洁提醒”,或印发《廉洁自律手册》,引导各级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各项纪规;结合“两学一做”学习教育活动,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《准则》《条例》、以案说纪大讨论、警示教育等活动,加强思想教育,筑牢防腐防线。    

不断完善制度建设。建立内部监督制度,制定《党员干部“八小时”以外行为规范》,将党员干部“八小时”以外活动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的一项重要内容,定期在班子内部通报,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,形成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,做到防微杜渐。实行重大事项申报制,党员干部每半年向组织报告一次个人“八小时”以外活动情况,重大活动一事一报。实行“三书一谈”制度,发现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出现苗头性问题的,及时发“提醒通知书”;对有一般性问题的发“说明通知书”,要求其说明情况,表明态度;对情节轻微的一般违纪行为发“整改通知书”,并对其廉政谈话,严肃批评教育。建立责任追究机制,对党员干部违反“八小时”以外廉政规定的,应严格进行责任追究,以发挥制度的警示作用。    

广发发动家庭助廉。“妻贤夫祸少”,要广泛开展“三廉”(廉内助、廉助手、廉管家)教育活动,让家属常吹“廉政风”,并在廉洁自律方面对配偶进行积极的提醒、批评和教育。此外,还可通过召开党员干部家属座谈会、入户走访等形式,了解掌握党员干部“八小时”以外的生活圈、社交圈,充分发挥廉内助的监督作用,防患于未然。    

全面构筑监督防线。加强群众监督,向全社会公开举报电话,在各级各单位设立廉政举报箱,并在网上设立电子举报箱或“随后拍”举报平台,方便群众反映情况,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员干部监督中的作用。加强巡查员监督,聘请政治素质好、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离退休老干部为业余监督员,明查暗防党员领导干部“八小时”以外的活动。加强舆论监督,利用广播电视,对党员干部“八小时”以外的违纪违法行为予以曝光,进行深刻剖析,教育党员干部从中认真吸取教训,引导其联系实际自查自纠。    

党员干部“下班后生活”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、反映的热点、监督的难点。唯有像英山纪委这样,加强对党员干部“八小时”以外活动的教育、管理、监督,严查“八小时”以外的腐败,才能使广大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,党风政风才能不断焕发新面貌。